![]()
谭昌镕先生具有多方面的绘画才能。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无一不精。谭昌镕把自己的艺术经历分成加、减、乘、除四个阶段。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一)加 谭昌镕把自己的艺术经历分成加、减、乘、除四个阶段。 谭昌镕说他从小就爱好画画,“正事不做,挨过好多打。”正事当然就是指读书了。读不进去书,13岁的时候他就进剧团当学徒了。所以,谭昌镕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 能进剧团,谭昌镕很高兴,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看川剧。那个时候住在青羊宫,他经常一放学就往城里的剧场跑,看完回去十一二点了,等待他的往往是妈妈的篾条子。打也要看。 进剧团,谭昌镕拜老师学画布景。老师叫倪冰生,上海人,搞了个布景公司,专门承包布景。但这个老师脾气怪,一不高兴就打人。谭昌镕觉得画画是文化,怎么还挨打?学了不到一年,就跑回家不学了。后来通过关系,谭昌镕到成都的南虹艺专学习了一年。之后成都就解放了,谭昌镕就又回了剧团,这一次,就一直干到60岁退休。 这一个阶段,无疑是谭昌镕做加法的阶段。年轻嘛,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试,解放前在剧团的时候,师父用《芥子园画谱》开蒙,而他自己那时似乎还更喜欢画西画,尤其喜欢水彩。业余时间,谭昌镕几乎都在画画,时间多点就外出写生。 那个时候成都市的李市长非常懂艺术,他不想剧团受到干扰。后来领导到成都视察,他就想方设法请领导到剧团去看戏。看戏之前工作组汇报团里的运动情况,说哪些、哪些定了要划右派。领导听了就说:你们是演戏的,把你们的戏演好,你们没有右派。就这一句话,让谭昌镕所在的成都市川剧院成了全国唯一没有划右派的剧团。 所以,到现在,谭昌镕依然十分感激。 (二)减 经历磨难之后,大约在1976年的时候,谭昌镕正式开始了国画创作。这个阶段应该是谭昌镕艺术上的减法阶段。之前画了那么多,积累了那么多,该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时候了。 从1976年到1993年谭昌镕退休,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西方各种艺术思潮进入中国,给受到禁锢的中国艺术领域带来了极大冲击。那个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的艺术观念、艺术行为出现,谭昌镕周围也聚集了这么一批喜欢艺术的青年,大家经常啸聚在他原来的那间单位宿舍里。那是一个木制结构的老房子,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仿佛要把楼压垮了。 在各种芜杂的艺术思潮里,谭昌镕反而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找到了、悟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谭昌镕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还是看了很多理论,有的理论你越看越糊涂。他喜欢自己琢磨。长期在剧团工作,谭昌镕的人生观、艺术观,很多是受了戏曲里面的故事影响,儒家思想,忠孝仁爱,在他的思想里面扎根了。同时戏曲里蕴含的艺术观念,给了谭昌镕很多东西去想,并直接影响了谭昌镕后来绘画的艺术观点和艺术追求。谭昌镕说,戏曲保持了很多艺术精华,过去批判的什么戏曲程式化、脸谱化,其实它们是戏曲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没有这些形式,就不成其为艺术。比如,谭昌镕说,“你看戏曲抓意是抓得很好的,你看骑马没有马,它有个马鞭,这个就是意。如果骑个真马在台上跑,就没有戏曲这个艺术了。”在谭昌镕看来,马鞭是形式,形式就是艺术。所以谭昌镕说,只有内容没有形式就不是艺术,而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也是艺术。绘画同样如此。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自己的一种形式,才能成派。谭昌镕说,艺术家给后人能留下的就是派。 谭昌镕的梦想出来了,集中精力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谭派”艺术,流传后人。 (三)乘·除 解决了艺术上的一些困惑以后,谭昌镕潜心创作,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谭昌镕的作品也很受市场青睐,在东南亚尤其受欢迎,算是比较早致富的成都画家之一。这倒是实现了早年谭昌镕靠手艺养家糊口的愿望。他说,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做两个梦,一个是在梦里经常被人批判,自己想辩解,又发不出声气;另一个就是去买东西,包包里面没有钱。 安居才能乐业嘛。等到有了钱,谭昌镕马上就想的是买地修房子,在成都画家里也是领先的。谭昌镕说,修房子我的要求只有两个,画室和厨房要大。小时候有两件事给谭昌镕留下的印象最深,一个是第一次看阳友鹤的戏,觉得太美了,一个是第一次吃龙抄手,觉得太好吃了。结果后来谭昌镕的两大爱好画画和烹饪,都和小时候的这两个第一次有关。现在谭昌镕也没有厚此薄彼,画室和厨房一样,都是100多平米。 1993年退休以后到现在,谭昌镕就住在这座位于郊区的“桃花源别墅”,真正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须臾不离其身的还是画笔。这次在三和艺术馆举行的谭昌镕从艺六十年的画展,展示的就是谭昌镕最近几年的作品。谭昌镕说,这个时候是我的乘法阶段,我画得比以前还细致和深入。 谭昌镕说,到80岁的时候,他准备开始做除法。他说,除就更凶(厉害)了,别看就几笔,其实是几十年积累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