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美在清淳 美在隽永 运筹于庙堂 散淡于江湖 悟人生文化之相

时间:2012-06-14 13:3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与矩敏相识不久,却成为知己。一想起此君,便总有许多话要说,想与他品茗谈天,想与他谈艺说道,哪怕相对无言,也其乐融融。可惜我们天各一方,彼此又忙,偶尔便只有电话问候了,想起,真有些无奈 矩敏送给我的画集,常置于案头,一有闲暇,便总要翻翻。
   
  与矩敏相识不久,却成为知己。一想起此君,便总有许多话要说,想与他品茗谈天,想与他谈艺说道,哪怕相对无言,也其乐融融。可惜我们天各一方,彼此又忙,偶尔便只有电话问候了,想起,真有些无奈……
  矩敏送给我的画集,常置于案头,一有闲暇,便总要翻翻,读他的画,总带给人许多美感和回味悠长的情思。矩敏画风多变,无论工写均有自家面目。特别是用色,更是天然巧成,无论淡雅、华丽,总是处处逢缘,令人叫绝。
  他的画,注重文化内涵,虽无惊人的选题和大型创作,可充满生活情结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气质却让人感受到真切与深邃的震撼。大概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出自内心,方能打动内心”。大概也因为如此,我对他的画才百看不厌。
  不久前,矩敏寄给我一套新作照片,这是以“散淡人生”为主题的系列绘画。这套系列现已有100多幅问世。这些画是应台湾一家美术馆之邀而作,今秋便将全数送台湾和海外展出。
  初看这些作品,似乎显得平淡和对生活的调侃,可多读几遍倒让人“拿起来,放不下”,越读越觉得有滋有味,越看越觉得妙不可言。矩敏在一篇创作随笔中写到:中国文人向来以“心淡”、“形散”为清高。这种“运筹于庙堂,散淡于江湖”的行性,多少反映出文人阶层心象与形态之间的矛盾。所谓“心性淡”,则“行性散”,大多是不能“达则治天下”,而只能“退则善其身”的无奈之举。白屋书生与锦衣仕宦,举场中一字之差,导致日后“百步之遥”的差距。因此,散、淡、孤、傲也就成了轻官重文,士贤们共同的品格追求和心性趋同。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散淡”的独到见解,从而也多少领会了他的创作内因和选材取向。事实上,也正如矩敏所言:一般不见名传的布衣文人,在各自的生活状态中,也未必不在求自在的行为和松散的心境。这种对生活,处世淡出淡入的“散淡”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衣食丰足为满足后的“懒散”有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我更同意“文人所表现出的散淡,是通过一种闲适、舒缓的生活节奏,来细嚼生活品质,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这一论述。
  矩敏说,他画这批画多少受了丰子恺《缘缘堂》插画的影响,他觉得丰老的画风淳朴,毫无脂粉俗相、清新可人,于是不自觉的竟把三十、四十年代的知识型百姓作为了描绘的主题,加之近几十年来表现“民国时期”人物画的作品不多,这更激发了他去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如今看来,他的尝试是成功的。我曾先后在《东方美术》、《美术界》、《读书人》刊物上选发“散淡人生”的部分佳作,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受到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不少朋友希望通过我认识矩敏,更多的则希望收藏画家的作品,以“珍藏一段回忆,寻觅散淡心境”。好几位同道竞在私下把矩敏送我的“资料片”分了,依旧无法满足大家的愿望,于是我们选出了“散淡人生”系列中的部分作品编成了这本小册子,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分享艺术家创作的快乐,让朋友们能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中体会到“淡然生活仍是文人息脉相传的一种追求”。
  人们说:美在清淳,美在隽永。正是如此,我才长久地浸润在矩敏如诗如歌的“散淡”之中……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