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山会县界

时间:2012-06-15 14:3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马臻围鉴湖前,绍兴有哪几条通海大江?这个问题我们得请围鉴湖前的人来回答。我请的这个人就是上虞人王充。王充看到的是围鉴湖前的绍兴。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 书虚篇海涛论 》中说: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浙江,就是钱塘江;上虞江,就是曹娥江;

马臻围鉴湖前,绍兴有哪几条通海大江?这个问题我们得请围鉴湖前的人来回答。我请的这个人就是上虞人王充。王充看到的是围鉴湖前的绍兴。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书虚篇·海涛论》中说:“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浙江,就是钱塘江;上虞江,就是曹娥江;山阴江,在哪里?

我以为,顾名思义,山阴江必然以当时的山阴县为流域,上游是若耶溪,下游现在有人称为直落江。对我这个说法,一直有人持异议,但我坚持此说。有人说,王充说的“山阴江”是浦阳江,我不认可。浦阳江的流域在浦江、暨阳、萧山,与山阴县无关,怎么可能命名为“山阴江”?而且,据陈桥驿先生说,在王充那个时代,浦阳江经萧山北出钱塘江,不是从三江口入海。

山阴江是绍兴的通海大江。王充把山阴江与浙江、上虞江并列,可见山阴江的规模。后来马臻围鉴湖,把山阴江腰斩,若耶溪下来的水全部流入鉴湖,其下流水量大减。海塘建立,下流成为内河,以至人们把山阴江忘了。

南朝陈时,辟山阴东部置会稽县,遂使一郡二县同城而治。在城区以府河为界,河之东为会稽,河之西为山阴。城区以北呢?我们看一下地图就会明白,山阴江是天然的界线,江之东为会稽,江之西为山阴。

《嘉泰会稽志》卷十有“堤塘”一节,其中说到会稽堤塘,有“称浦塘”条,内容二段,全文如下:

 称浦塘在县东四十里。唐《地理志》云:会稽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开元十年令李俊之增修,大历十年观察使皇甫温、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修之,隆兴中吴给事芾重加浚叠。李益谦撰记云:“城北水行四十里有塘曰防海,自李俊之、皇甫政、李左次躬自修之,莫原所始。”

皇朝改隶巫山、威凤二乡,适直其地为田八百顷,前志谓蓄水以利灌溉,今泯然无迹,而海水冒田,独为民病,塘之外不能寻尺。其役始以绍兴三十二年十月,成以隆兴二年十月云。

这二段话史料价值很高,但厌文字叙述语焉不详,失误之处也多,颇费琢磨。

首先我指出二个错字。一是“感凤乡”,印作“威凤乡”有误;二是“皇甫温”误作“皇甫政”。皇甫温是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八月到任的,皇甫政是唐贞元三年(公元787)二月到任的,晚13年。

《嘉泰志》明确把称浦塘列在会稽县内,它在会稽哪里?望文生义,称浦塘在称浦。称浦在哪里?称浦在上虞道墟之北。那里有座山,叫“称山”。这称山在唐代时是海中一岛,处于曹娥江入海口。海涂里的河叫“浦”,称山的周围故称“称浦”。

《嘉泰会稽志》卷九:称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旧经云:“越王称炭铸剑于此。”

《嘉泰志》无“称浦”条,却有“炭浦”。《嘉泰志》卷十:炭浦在县东(这里漏一“北”字)六十里。旧经云:“句践运炭于此。”看来炭浦即炭渎,就是称浦。

《嘉泰志》在“称浦塘”条目里,谈的却是“防海塘”。“称浦塘”和“防海塘”完全是两个概念。说到方向和距离,居然有三个说法。一说“县东四十里”,这完全是错的;二说“ 会稽东北四十里”,方向指的是“称浦塘”,四十里却到不了称浦;三说“城北四十里”,这条路我熟悉,就是出昌安门在山阴江坐船向北行四十里,那是三江海塘,与称浦塘无关。当然,那时还没有应宿闸。《嘉泰志》为什么会把二个不同概念混淆在一起?因为它要说的是会稽海塘,而这时会稽海塘只剩称浦塘了。文中所说的“会稽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是原先建造的整条会稽海塘,其中东面的很大部分已划入山阴县。

我们来看第二段文字。

“皇朝改隶巫山、感凤二乡”,“皇朝”自然是指宋朝,“改隶”是一次行政区划,即把会稽县的“巫山、感凤二乡”划给山阴县。什么时候“改隶”?从文字来看,当在绍兴三十二年十月以前。这时南宋政权已趋稳定,政府在关注水利建设。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巫山、感凤二乡划给了山阴县。这次“改隶”,把山、会二县的原先界线突破了。

改隶时,唐代建设的三江海塘已经“泯然无迹”,海水侵入到农田。唐时围垦的巫山、感凤二乡近800顷土地沦为海涂。大家可以想一下,南宋初的巫山、感凤二乡之北(相当于现今的斗门和马山)是怎样一个局面。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用二年时间对三江海塘进行了修复。

《嘉泰志》卷十二载,、感凤乡辖永仁、玉笥二里,巫山乡辖朱尉(即今之瓦窑头左近)、永仁(即今之永宁)、鹿山(曾有鹿山大桥,在富陵、石泗之间)、涂山、石城(即今之马山安城)五里。综合而言,大致相当于现今的袍江新区。

这样说来,改隶前朱储斗门山阴江之东这一区域属会稽县,改隶后成为山阴县的一部分。

巫山何在?在则水牌(巫山乡)。有人说现时的梅山是巫山,我估计是重名。梅山在山阴江以西。《绍兴县志资料》提到“嵩临朱氏”说:“元御史都尉朱孝岷(珉),号嵩临,先居剡之三泉,以赘於山阴巫山乡石氏,遂居此。以号名其乡曰嵩临,今沿作“松林”(今属会龙乡)。”

“嵩临”是这位御史都尉的号,后来他的居住地就命名为“嵩临”,后又简为“松林”。松林在则水牌旁,北宋时属巫山乡。巫山乡在山阴江之东,巫山乡的巫山不可能在江之西。

玉山闸、朱储斗门、三江斗门是同一水利建筑。《嘉泰会稽志》卷四,把玉山闸、朱储斗门列在山阴县,三江斗门列在会稽县。《嘉泰志》记载明显有误。但误有误的原因。因为朱储斗门属两县共管,故而既列在山阴,又列在会稽。而且,山阴江之东,本来就是属于会稽县的。

同时有问题的是盐场的记载。《嘉泰会稽志》卷十七“盐”条载:“今为盐场四,会稽之三江、曹娥,山阴之钱清、余姚之石堰是也。”你看,《嘉泰志》明确把三江盐场说成是会稽县的。而在卷十二说到会稽县盐场时,却只有曹娥盐场,不提三江盐场;说到山阴盐场时,只提钱清盐场,居然把三江盐场丢了。

我们再来看邵权的《重修山阴县朱储斗门记》。文章记的是北宋元元年朱储斗门的一次大修。这次大修是越州政府出面的。因为这是一块山阴县立的碑,所以称“山阴县朱储斗门”。文中多次提到会稽。甚至说:“会稽十乡,苦濒巨海,而塘护不固,人将为鱼。朱储斗门,民食所系,而岁久不葺。”邵权的文章,题目里是“山阴县”,文章里面却是“会稽十乡”。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行政区的调整。

我以为:我们能发现有些史志的失误,但误有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能把失误的原因找出来,历史的原貌就能更加接近。

网友“桑子”问我,她祖上是绍兴王姓尚书,这位尚书的父母是斗门人,不知属山阴还是会稽?因为绍兴只有一个王姓尚书是会稽人,其余四位都是山阴人。

我的这篇《山会县界》或许能帮助解决桑子的这个问题。这位尚书的父母如果住在山阴江以西,是山阴人;如果住在山阴江以东,则还得看时间。大致以绍兴三十二年为分界,在这之前,是会稽人,在这之后,是山阴人。(20124月)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