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王华家的门,就闻到了浓厚的书画香。 墙壁上墨荷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得体地生长着,宣纸配合干净的墨色自由地展开,只是一抹淡淡的红,一池的荷就都活了,鲜亮的生命沉稳而永恒。打量一下墨荷的出淤泥而不染,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纵观王华的水墨,每件作品都十分大气。几十年,他在花鸟画领域孜孜以求,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春华秋实,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的胡同和四合院系列组画,更是浸满了北京城的古味……梦花斋,这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赐的名,梦花,梦花,梦笔生花,王华这个斋主算是名副其实了。 与王华交谈,不需要冗长客套的寒暄,直来直往随心就行了。你会发现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真诚,就像他的画一样,看一眼就可以沉淀在人的心里。即便是不和他说话,你也会感觉到有一种气场在影响着你。这种气场不是别的,正是画家的灵气。 水墨画追求的是两极,既黑与白,黑白是宇宙的永恒色。墨是任何色彩都代替不了的颜色,而宣纸跟它正好的天生一对的绝配。在屏气凝神的一瞬间,王华悟见了禅。禅是什么?禅是用心。王华说,他不是在用手画画,也不是用脑画画,他是用心。 崇尚自由,用心灵来感受自然,笔墨间妙趣横生。一触即发的灵感,让他笔下的事物呼之欲出,栩栩如生,鲜明的个性形象,凝练的笔墨,他视野里的大千世界独特动人。 他很有天赋。在他的书橱里,我看到一本纸页泛黄的绘画本,翻开是生动的一百零八将,那是他孩提时候的涂鸦,至今依然珍藏,如果不告诉你这些画的作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你一定会认为很有绘画功底的人画的,可那时候王华还没有接受过有关绘画的专业教育。 一场奋斗的游戏,一个爱好,一个目标,年少之时埋藏下的伏笔。王华的双鬓有点斑白,过往岁月漂流,经历了年岁的历练,在用心问禅之后,豁然开朗,一切释然,五十岁的王华毅然决定辞职一心作画。于是,能够在一个知天命的年纪,悠闲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享天伦之乐。 参观一下王华的家,温馨的氛围加上诗意的画作,这种雅致比装饰设计师的精心布置更加让人畅快,因为这是家。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场所,还是一个爱的汇集地。 本来觉得今天是一个不巧的日子,因为摄影师有事情不能随同我一起来拜访,在来之前我打了个电话给王华,本来是准备重约个时间,在电话里王华说他有很多照片,就今天下午好了。于是,进门后的第一件事情是挑照片。挑照片前,他说,我去叫我的摄影师出来。我有点好奇,一个画家的专业摄影师会是谁。 那个被任命为摄影师的人,在睡梦中被扰醒。没有找到专业的仪器,只在一个浪漫而又温情的瞬间,用心按下快门。爱是心灵的交流,默契打造出来依然年轻的光芒。看了很多专业摄影师给王华拍的片子,唯独她拍的那些最好,因为心有灵犀。人说,少来夫妻,老来伴。王华的爱人,一直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与他共历风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在电脑上翻照片,她就在一旁发议论。王华熟练地操作着鼠标,挑挑拣拣。她说,王华这么多年一直在学习,很认真。他从来不让自己闲着,与时俱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动力。拿学电脑来说吧,他下了不少功夫。王华说他正在写一篇《抱着孙子学电脑》的文章,本来学电脑是一件费事的事情,可是加了许多亲情的花絮,又变得可爱起来。 谈天说地,沏茶泡水,轻快的笑意写在脸上。一声懒洋洋的猫叫,让笑意变得更浓。一只叫丝丝的猫,也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十一年,他们把它当孩子来养,他曾为它写了诗,画过画。而猫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家庭的气息,通人性起来。见到谁来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 听说,王华那才两岁的小孙子每次回家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喂丝丝,除了这个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去爷爷的画桌,学着爷爷的样子铺上宣纸拿起笔涂上几笔。孙子的天赋很好,王华和夫人很自豪。是的,也许没有什么比后辈们能够继承长辈的优点更令人高兴的事情了。 王华的家很温馨,也很有爱心。他每年都要进行爱心捐款帮助失学儿童,或者进行慈善义拍,难得夫妇俩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的小家和大家都是家。 王华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他老家在北京延庆。从小在四合院长大,对胡同充满了感情。这几年,北京的许多老四合院都拆了,盖上了新的高楼大厦,许多胡同也都面临拆迁。说到这些,王华的眼底闪过一丝忧伤,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家。于是,他走遍京城所有的胡同,用心感受这些古老的北京建筑,用笔墨色彩记录下他心里的点点滴滴。 一位朋友看了王华画的胡同,说想起了自己的老家。想家,这就对了。其实,我总觉得,画家王华画的不是画,是家。 彭剑(《中国会所》)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