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当前位置: 东方艺术网 > 评论 > 专栏作者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时间:2012-06-16 14: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和表征者,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座恍惚悠然的精神奇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雕塑艺术礼老子,通神于其哲思的渊深玄妙与精微博大,是我内心时刻涌动的意念。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和表征者,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座恍惚悠然的精神奇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雕塑艺术礼老子,通神于其哲思的渊深玄妙与精微博大,是我内心时刻涌动的意念,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历史文化名人造像课题研究的一个文化维度。
 
  老子的形象何如?史书上记载“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玄妙内篇》里记载,老子一生出来就“生而皓首”。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类似这种富有神话般的描述,虽有悖客观物质世界规律,但寄托了人们对圣人的“仙化”。而有案可稽者乃是“孔子问礼于老子” 的文献。它通过孔圣人的美辞,刻画出作为精神象征的老子。公元前518年,孔子适周,请教于时任周之守藏室史的老子。老子新沐披发,与孔子语以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思想观念。“孔子问礼于老子”是我国儒道两家圣哲的晤见,它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庄子·田子方》侧面记载了这次会面时孔子对老子的印象:“慹然似非人”……向者先生形体,掘(倔)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慹然,乃是“不动貌”。“掘(倔)若槁木”即形如枯木,无怪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常常提及老子“好像一段呆木头”。而“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一句,则传神的凸显了老子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史记·老子韩非例传》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通过孔子之描述,烘云托月,形容老子乃人中之真龙也!
 
  正是这些片段,构成了老子形象的历史印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二十一章)。他的形象悠远模糊,却时在混沌中透发着光明。他的身影,虚幻飘渺,细微如流光,广阔如宇宙;沉寂如深潭,铿锵如雷电;为老子塑像,唯有思接千载,神与物游,无形无象,有形有象,进入一个大自由的状态,方能有成!
 
  近年来,我先后以《上善若水——老子》、《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天人合一——老子》为题材创作了老子的形象,分别从其哲思的不同概念名相出发,从内容形式上去经营,塑以载道,以有限之体状、空间追寻先哲老子的思想本怀。
 
  体如流韵水为德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了“道”并将之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的哲学家。“道”字本来是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已初步地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
 
  在老子“道”的世界里,“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孔子问礼,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最高境界的行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能“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与世无争,实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这才是真正的近于道。是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七十八章)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如水,水即道,我们不仅应该认清这如水的道体特性,还应该用水的心态指导我们的行为,调适我们的心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真真是一片氤氲浩渺之境!
 
  我所塑的《上善若水——老子》像正是在表述老子“上善若水”、“渊兮似万物之宗”的理念。他寂坐不动,大千入怀,雍容高古,须发垂逸,如悠悠青云,在山之巅。全身的衣纹如依山而下的山泉瀑布,淋漓畅快、浮光跃金,闪烁其间,创作上力求神似,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于老子的内在哲思,不粘不脱、若即若离,既是事物本身,又超越此事物,达到意象的形与神、物与我的合一。
 
  王夫之有言:“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特性。
 
  因此,我塑《上善若水——老子》,其意其境在于:
 
  水韵潺潺,缓流山涧,慧如涌泉,生生不息。
 
  老子之像,恍兮惚兮,物在恍惚中,象在恍惚中。
 

  函关青牛乘紫气
 
  《史记·老子韩非例传》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出关,紫气东来!
 
  老子到何处去?莫知所终。只留下了洋洋洒洒、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经》。
 
  经中有云:“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四十章)“周行而不殆”。(《道德经》二十五章)这些都表明了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经中又云“归根曰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十六章);这表明道体是静止的,或者说道体在变动性中是稳定并蕴含法则的。
 
  我所塑的《老子出关》着力表现了老子哲思的动静观。
 
  函谷关前,紫气东来,光华东射,仙风道骨的老子骑在青牛上,牛老人老,修行到了犹如枯木的地步,他低着头,长髯垂胸,牛却仰头举目.都没有回望。跟随他的牛亦是得道成仙,皆是物我两忘的状态。塑像中老子遒劲而又舒缓安详不失张力,形象似清风拂眠,雨打芭蕉,又似秋风扫叶,阳炙万物,如老树新芽,枯木逢春。
 
  远观,青牛正摇首扭躯,奋力前行,老子亦衣袂飘飘、奔尘绝逸而去,近看,则青铜铸就,瞬间永恒。“来似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我曾作诗记曰:
 
  悠悠间,
 
  如紫气东来,
 
  仙翁飘然,
 
  青牛蹄迹,
 
  不见踪影,
 
  唯恍唯惚兮,
 
  塑形以记。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