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当前位置: 东方艺术网 > 评论 > 综合评论 >

高大慧的学书之路

时间:2014-09-02 11:56来源:未知 作者:李健力 点击:
没赶上好时代,却赶对一帮人,这是运气。能把握住机会,这是智慧。 高大慧,又名高崇、雅琴,号大慧,天津市人,1950年3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妇女书法家协会理事。 1967年,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辍学在家。师爷石永楙,

  没赶上好时代,却赶对一帮人,这是运气。能把握住机会,这是智慧。

  高大慧,又名高崇、雅琴,号大慧,天津市人,1950年3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妇女书法家协会理事。

  1967年,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辍学在家。师爷石永楙,因为受冲击,被扫地出门,打回原籍。父亲高玉堂是石先生在法汉中学任教时的学生,后来上了复旦大学,“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参加抗战,但师生情深。侠肝义胆,高玉堂把老师安置在自己家里。在同学们上街造反的时候,高大慧却喜欢跟石永楙学《大学》、《中庸》、《新论语正》和其它国学知识。

  石永楙,字松亭,原籍山东茬平,为天津崇化学会首届学员,受业于章式之先生,著作有《论语正》等,是作者著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部巨著。《论语》就是一堆散乱了的竹简,而《论语正》就是把这堆散乱了的竹简重新编排理顺了,从而使它文从字顺,语义畅达。该书于1946年问世,书前有金梁、卢弼等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题名、作序。徐悲鸿对此书推崇备至,先是向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及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又向毛主席推荐。

  石永楙与津门名士龚望、余明善、冯谦谦等多有交游,他们或同是崇化学会的学员,或是天津国学研究社的同学,且都是龚家常客。跟师爷去龚先生家,一路走一路背古文,高大慧从此有机会认识了这几位先生。

  她跟龚望先生读《孟子》、《诗经》、《易经》、《尚书》,书法先从《神军策碑》、《已瑛碑》学起,先生说:“啃啃魏碑吧,魏碑皮儿厚”,再学《张猛龙碑》,后临《郑文公碑》、《李璧墓志》、《隽修罗碑》、《马鸣寺碑》。当时人都看惯了唐楷,看不惯魏碑,所以高大慧的母亲有不同意见。她父亲却坚持说:“要听老师的。老师都是要把学生教好的。而且龚老师是石先生的同学,错不了,听老师的。” 跟冯谦谦先生学绘画、甲骨文,老先生曾经用钢笔给她抄了一本殷商文字的集聨。跟余先生,学《龙门造像记》、褚遂良诸碑、《汉夏承碑》、《郙阁颂》,章草在先生的指导下,从王世镗的《章草草诀歌》起手。余先生要求读《史通》,按照要求,整理句读;要求读《左传》,从五大战役开始读。后来,跟张牧石先生学习《篆书百韵歌》、许慎的《说文部首》、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老子》、《庄子》。她自己啃完了孙过庭的《书谱》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先生教学因人而异,看你的字,适合写方笔就启发你写方笔,适合写圆笔就启发你写圆笔。高大慧说:“因材施教实际是考老师的本领。老师有学问,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龚先生房子里四处都是书,墙上墨迹每个礼拜换一批。文革时别人家都被抄了,龚先生人缘好,注重为人,邻里都护着他,所以他家的东西得以保留。他不吝啬,自家的帖子、自家的拓片裁了装成册子,统统可以拿出来学习。龚老师教魏碑时,自己先写一个魏墓志,看看她能不能上手,又让她自己在众多的帖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帖。龚老师的家里到处都是帖,她自己最后挑的是张猛龙。老师当时问她为什么挑这本,她说:“我觉得这本帖有意境。”学生写的好的作品,先生就让你落款盖章,先生给你装裱,挂起来做示范,算是鼓励。有一天她跟先生说:“龚老师您跟孔子一样会教育学生。”情不自禁,她背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老师很高兴。先生常说:“写字必须读书,做到‘以文养书’,否则字不受看。”无论是在都市、农村下乡,还是回城到工厂,她有机会就向先生讨教,执古驭今,以文养书,临池不倦,有传统,有自我,有创新,终有所成:

  1984年参加首届海内外书画篆刻大赛获佳作奖。

  1985年参加华北五省书法展、天津市五老书法展。

  1987年参加香港、澳门、深圳雅园杯赛,获得第三名;参加天津书法艺术节获得女职工书法展览一等奖。

  1989-1991年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

  1994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正书展。

  1996年受邀参加湖北省首届妇女书法作品展。

  1998年为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捐赠书法作品。受龚望先生之托,曾在天津红桥区少年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代为书法教学。

  看着高大慧为王坚白、穆子荆诸位老先生写的寿联,龚老先生无限欣喜,挥毫书写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老师是一座座山,高山仰止。如今先生业已作古,说起先生,高大慧满是唏嘘:

  石永楙颇有才华,诗文功底较深,擅长行书,还长于中医。曾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学医,亦精岐黄术。但解放后,于天津或行医,或教书,乃至引车卖浆,晚景凄凉。1974年在成都因为讲四书五经,因言论而被捕,1975年死于病中,享年67岁。可惜的是,先生曾为其讲学的《新论语正》,融进了先生解放后的新思想、新构思,却被夫人在困苦中以500元卖掉,如今查无所踪。

  龚望先生,学识渊博,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多有研究,嗜文物,精鉴赏。十三经,他精通九经。1957年以后放弃了一切社会公职,在家赋闲,2001年去世。

  余明善先生,十几岁时其经学、史学、小学、诗文、书法等初具规模。2005年12月11日去世,无儿无女,一生简朴。

  冯谦谦先生写字、绘画,他是工程师,一次一个僧人化缘到家里,这僧人绝活两手抓棉花画72大贤,冯先生留住在家里半年。他生前曾“一天一刀纸,猴子研墨”,当时当笑话说,如今想来书画之路满是辛酸。高大慧记着冯先生是津门望族,有派头,很魁梧,吸雪茄,大烟斗,手上带有大扳指,喝啤酒一箱子一箱子喝。“写章草,学汉简,以汉简开眼!”冯先生一句话开启了她的心智。

  学师像师,高大慧的书法,魏碑谋篇布局、一笔一划,无不有余明善先生的味道。或许是龚望先生的那一句“学老师有什么出息”印象太深了,她的隶书刻意避开老师,隶书大联却有孟广慧的笔意、张寿的坦荡,而仿先生的作品,跟先生惟妙惟肖,别无二致。章草与王世镗有神似之处。她书篆、草、甲骨,尤以汉魏见长。她遵从恩师龚先生的“以帖为师,取法乎上,勿作近人书”的理论,对北魏书法细心揣摩、重新探讨;写魏本汉,以保书体茂密雄强、体势开张、气韵非凡。她的字有篆刻的布白、古琴的余韵、诗词的空灵。

  近20年,无染于书法界的尘世潇潇、污浊横流,她相夫教子休闲自乐,却肯为寻找师爷石永楙《新论语正》呕心沥血,为传承龚望、余明善、冯谦谦、张牧石诸先生的书脉、文脉而疾呼奔走。吃斋念佛习字弹古琴,为余生之乐。

  高大慧 临龚先生缪篆

  高大慧 临龚先生缪篆

  高大慧 魏碑楹联《三秋桂子》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8)
88.9%
踩一下
(1)
11.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