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古人的笔墨中,往往很朴实一笔,打动了所有的人,这就是艺术,这就是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笔墨,看似稚嫩,实则苍辣。观王开选的作品那一笔,如三春滴露,如晚山鸣钟,如牧童吹笛。那蕴含紫色的松烟,泛着一种生命。 王开选自幼酷爱书画,孩提时代每逢春节时随父拓印《灶王爷》等画片以糊口的画匠,数十载在不懈奋斗中打造了超凡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的进取精神。王开选画作博大、率真、豪放、拙朴,给予人心灵的震撼;他诗歌与他的画一样,在有限的诗行里却蕴藏着不小的艺术空间,倾吐着画家诗人深沉的感情。欣赏了他的丹青,欣赏了他的书法后,更感觉到他是一位颇有作为,敢于突破的画家,他接受传统,接受古体诗,却又决不囿于传统,敢于突破,做到了古为今用,古体诗的格律平仄没有给他造成禁锢,成为清规戒律。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体裁的作品,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才能有所发展。他的画作书法为什么能充满激情,是因为他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对生活对人民对祖国爱得深沉的诗人。 他为人旷达、豪爽、质朴、刚强;他始终苦学不倦,奋进不息。这位穷人家的孩子,饱经磨难,志坚意雄;他在诗、书、画、印上皆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对哲学、文学、史学、美学潜心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问根底。他三下江南。二上西北,登泰山、游匡庐、访敦煌、览雁荡、进天山、研碑林,师法自然,钟灵毓,用心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铸造了不同凡响的艺术语言。可以说,王开选的绘画贯穿着的是一种清气与大气,是超功利的。用艺术阐述了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放心丘壑、归隐林泉的豁达心境和审美雅趣。无疑,这是情感、心灵的畅达释怀,是一条穿越喧嚣尘世之途,亦是一条坚韧静默的精神实践之途。 王开选认为,笔墨是画境的轨迹,亦是心性的载体。宋代郭若虚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他常不为物象的形貌所拘,在笔情墨趣中把“自我”与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明晰地表达出他的山水意识和人格内质。这已成为他个人语式的有机部分。赏其所作,虽从实景所触,然酣畅淋漓,或灵动蕴籍,或色彩斑斓,或清逸疏朗,或寄寓遥深,皆雅逸清淡,令观者品读动容。 任何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的画家,其画中的意象都寄予了自己的感情,开选先生亦是如此。他不是为画而画,而是为了表达情感而画。王开选还是一位能独立思考的画家,他以大的胸怀、大的笔墨、大的色块在宣纸上任意挥洒,以浑浑然的艺术境界随意涂鸦,寥寥数笔,山川风物,跃然纸上当水墨意象如同有了意念,我张开怀抱迎候那颗因好奇而探究的心。欣赏先生的大写意画,让我为此沉迷陶醉。 那看似蓬蓬丛丛,却蕴含奥妙无穷的哲理;看似墨墨点点,却满载禅意…… 细细品读王开选那多姿多彩、逸韵独标的书画印作品,宛如深入到他那熔古烁今、出神的艺术天地精神世界。在他别具一格的画宅里切磋书画技艺;在山水丛林间纵论时政;一起泛舟谈节,一起把酒论诗;令我对他的人品与画风有了深切了解与体悟。 每一个画家都会随着心灵的自然流露,而产生墨的浓淡干湿的组合节奏,从而形成了墨的韵致。“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尽管王开选也摆脱不了为俗事烦煎,但他不会停止在自己的大写意中追求禅意、空灵。创作中,他用充满灵性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有感情、有生命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的境界。无论是老生常谈的荷花,还是过去不曾出现的山涧溪草、峭岩林木等题材,王开选都能化平凡为新奇。他的一笔一墨、一花一草似乎都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禅意,舞动着生命的律动。 就这样,他将禅意领悟到绘画中,画才能空灵脱俗。无论选画一个人趴在石头上看鱼,并自题诗一首“人生始哭声,滚滚红尘中,权钱情去处,大醉我独醒”。他有两个“书童”,一个是他的小外甥叫“大醉”,另一个书童起名为“独醒”。他自嘲说,每每他心浮气躁时,读读这首诗就如同喝下一剂祛火的汤药。 王开选,号苍天,斋号宝豕轩,河北大城人,国画大师汤文选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新华月报》艺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导师、徐悲鸿文化艺术专修学院名誉院长。 王开选作品欣赏: ![]() 山列千重静 水流一带明 ![]() 古柏 ![]() 太行牧歌 ![]() 情漫江陵 ![]() 山川秋色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