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见张宝宪,是在其开始自己的游历生涯途径北京之时。若从他1959年出生开始算起,此时的他53岁了。盛夏的天气他穿着淡色的衬衫,拎着一口大皮箱,带着一柄大大的竹扇,随时扇风。张宝宪身材魁梧,声若洪钟,讲话带着浓重的关中乡音。谈到自己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称是为了“发扬书法精神”。 第二次见面,他带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其中一幅长达七八米的长卷,想来光是书写也很费神吧。另外是一大幅“龙”字。“龙”“虎”等字已变成张宝宪的代表性作品。观其书法,你会看到关中人豪爽、厚道、正直的一面,也会看到细腻浪漫的一面。自然,要练好民族的书法,传统学养的吸收是必不可少的。从张宝宪的作品中,观者在慢慢领悟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离开北京,他说要去东北。我不禁联想到,古代的文人出行,身边都会跟一书童,为其拎箱背书;或现今各路有财有权人士出行,秘书等人必是不离左右。张宝宪独自一人,走南闯北,年岁渐长,其中必有一些无法言说的苦衷吧。但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和勇气,使其断然放弃家乡安逸的工作,而选择了这样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呢?若正如他自己所言:为了发扬书法精神,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了。再进一步,他所谓的“书法精神”,指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学小平理论,走发展之路;行中庸之道,得惠风和畅;立科学人生,使身心健康。”吗?这样的书法精神,贴近现实又略高一筹,既得书法精神之精髓,又通俗易懂。希望张宝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热爱书法,热爱传统文化。 人生总是在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必然。由于张宝宪走出了关中,借着书法,他能够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得名师的教导和指点,使其书法更见长进;借着书法,他到了很多的地方,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不仅能够和同道中人共同探讨,更能够将书法精神发扬更广。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秉持着这种信念的艺术家。 再次联系,他说自己在新疆。因着对书法艺术的一份挚爱,因着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着对书法精神的挚爱,张宝宪,在路上。 张宝宪个人艺术简历: 1959年生于陕西渭南。几十年来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喜爱“二王”书体的魏晋风骨,毛泽东书法的非凡气势,于右任书法的自如。勤临墨池,醉心于翰墨书香,形成了别有一格宝宪书法,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丰硕的成果。 现为中国书协研修生,全国书画考评荣获九级资源(中国文联),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三秦书画院副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三夏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2000年,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10米长卷入选《 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作品集》; 2001年,“宠辱不惊”四尺条幅入编《当代书画》一书; 2002年,“六经正气运,五岳扶神州”六尺对联入编中西部书画大展,荣获优秀奖; 2002年至2004年参加中国书协、书法研修班结业,受到中国书坛专家、学者沈鹏,欧阳中石,刘艺,张飚老师的亲授和作品点评; 2005年,在“和谐中国桂林香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5年,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成功举办了“张宝宪书法作品展”; 2005年,书法作品“巨龙”,在华夏龙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荣获银奖; 2005年,张宝宪个人传略入编《咸阳人物》一书; 2006年3月29日,为黄帝陵捐献墨宝,“巨龙,大虎”书法大作被黄帝陵永久收藏,并展示在贵宾大厅。 2006年,书法作品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银奖; 2006年,书法精品“巨龙”以国礼代表陕西客家联谊会赠送给21界世界客家恳亲大会; 2007年,在甘肃省庆阳市举行了“书法交流展”; 2008年带领中国三夏书画院书画家专程去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题写了“弘扬裕禄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并为纪念馆捐赠了墨宝和国画作品等。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