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当前位置: 东方艺术网 > 评论 > 综合评论 >

非法拆除——中国文物保护之痛

时间:2012-06-25 14:5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今年的端午时节,我们不仅仅是纪念屈原,同时也是为我们的一座老建筑送行。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
  今年的端午时节,我们不仅仅是纪念屈原,同时也是为我们的一座老建筑送行。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也许是上天让这件事发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把以后的目光多分给老建筑的保护。
  历史烟云之中,众目睽睽之下,一座民国古建筑,先是被沦为随意重建的“假文物”,继而被当成豪宅高价挂牌出售。当历史再失一处见证场所,张治中公馆的命运展现出的也是文物保护举措、法规的不配套与滞后。《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我国的相关文物法律法规也未明确禁止民国别墅的私下买卖。种种刚性监管缺失之下,张治中公馆的现产权人对其肆意改建、出卖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保护之规,却无法行保护之实,这无疑是张治中公馆事件的最令人黯然之处。于一个现代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的语境中,老建筑的命运或许并不最让人诧异,却最让人黯然神伤:当它们以及那段历史被“不留痕迹”地抹去,其已经自动变为一声低沉的叹息 历史文化与城市传承,断了。老建筑的生命与承载都是“唯一”的,不会因人为拆毁后的懊恼而重新归来。倘若人们日后想起爱国将军张治中的点滴,他们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一处凭吊之地。
  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张治中公馆的遭遇不是唯一的,新闻中文物建筑被商业开发甚至被“维修性保护”、“拆除性重建”的比比皆是。对文物和老建筑大概率的无度开发,正在消灭更多柔软和有温度的东西。乱象背后的原因何在?保护性法规的短板效应、监管者的“有心乏力”乃至放纵是必须被看到的疏漏,但最重要的缘由仍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过于物化和重利的年代。过于物化,于是就会简单化地标签历史;过于重利,于是就难以停留脚步,不肯等待历史的留白之处。
  文物之上聚集的是人类情感与历史审美,但于当下具体的社会场域中,它往往被替换成某种利益的符号。对上负责的考核体制、没有厚度的政绩评价路径,让地方管理者乐于追求表象完美的治理状态,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去关注那些陈旧的建筑,甚至在强烈利益的驱使下为销毁文物的行为辩护;本应是管理者与维护者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因为自身权力或外界约束有限,难免被更大的权力者意志所裹胁,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文物的牟利者与破坏者;至于说到普通民众,一方面,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去注意那些“有关灵魂的东西”,另一方面,日常的物化熏陶又在消解他们的历史敬畏感 种种缺失的累加,正是文物保护之殇的由来,也让张治中公馆的命运不可避免。
  文物与老建筑之上,需要生长敬畏感。现在的情况只是割裂的:较之对过往的抢救,一直在进行,地下的帝王将相在被努力发掘,成为被保护的历史,但在大地之上,在城市之中,在草野之地,那些“活着”的公馆、钱庄与遗址,它们又被习惯性地漠视,然后被改装与踏行 对于文物与历史保护,这是更浮躁的现实。利益的纠葛,已让太多人遗忘与艰于追问:我们在保全过往与深刻的痕迹,究竟只是为了推倒重来,还是为了替子孙留存一些人文的东西?“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这个世界在浮躁,也在一路狂奔,我们的文物只是一堆堆的积木,被利益和权力翻云覆雨目睹面目全非的张治中公馆,无法不这样感慨。建筑若只是功利,那么保护便会失去意义。显而易见,即便已无法再回到从前,张治中公馆事件也需要一次认真的问责与处理,问责与处理是为了重建敬畏感,也是为了不让历史轻易地被消解与埋葬。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