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当前位置: 东方艺术网 > 评论 > 综合评论 >

遏制文物犯罪需要多方协力

时间:2012-06-19 16:3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文物已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对此,许多往日令文物犯罪分子看不上眼的“笨家伙”,如今也日益成为盗卖的目标。

  最近一则宁津县大曹镇陈庙村一只重约200公斤的石狮不翼而飞的新闻吸引了我们大家的目光。不仅是那石狮的重量,更是它那悠久的历史。据悉,失窃的石狮为明代成化年间的文物,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历史。村民闻讯赶来,围在石狮旧址周围,无不痛惜。石狮在小村人们眼中,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看到这则消息,既为失窃文物倍感心疼,又对犯罪分子异常痛恨。近期,文物失窃案件有频发趋势,值得各界警惕。如前不久,就有平原县前曹镇姚屯村南圈头寺重达几百公斤的明代石碑赑屃被窃。如此沉重的石质文物屡屡被窃,透露出一个信息那些看似笨重、安全、难以移动的文物,近年也变得“不保险”了。

  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文物已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对此,许多往日令文物犯罪分子看不上眼的“笨家伙”,如今也日益成为盗卖的目标。

  据有关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透露,这类事件多为团伙作案,且该类团伙内,不少人本身就是熟悉文物的文物“掮客”,他们通过调查摸底,对当地文物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其熟悉程度甚至不亚于文物保护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内鬼”与外来犯罪分子相勾结,从踩点,到偷盗、转手、拍卖,几乎是“一条龙作业”。不少文物被窃后,往往被贩卖到外地,甚至流向黑市,被倒卖出境。

  回顾当前,我市不少博物馆已经陆续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由于文物的缺乏,各博物馆都面临着缺少文物陈列的尴尬处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文物保护力量的相对薄弱,以及文物犯罪的猖獗,各地不断出现文物失窃现象,令人痛心。

  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我们将面临没有文物可供陈列的被动局面,这不仅仅是文物的损失,更是文化的损失。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对于文物犯罪,都不可等闲视之。

  目前,文物保护现状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有很多薄弱环节。单靠文物保护部门去保护,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各地有必要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动员社会各界群众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积极为警方提供线索,检举、揭发和打击文物犯罪分子,使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与此同时,对于各类文物,甚至那些大型文物,都要制定切实的保护措施,严防被盗。如此,我们才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