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台湾的经济发展顺序是“贸、技、工”,即从海外贸易到技术研发再到工业制造,积累了本土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而大陆发展的顺序是“贸、工、技”,从低端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代工开始,然后才做原创研发。于是到了今天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就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台湾贡献的国际品牌其实比大陆要多。 台湾善于学习国际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领悟国际市场对东方文化的需求点。与此同时,台湾还重视将国际经验的借鉴与本土原创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转向自己对品牌的控制和内容创意。台湾强调重新把中国文化引入到现代生活中,在家居、陈设、包装设计、活动策划乃至建筑规划等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公共活动中都引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 我们曾深入接触过台湾文化创意界的资深前辈,如云门舞集的林怀民、表演工坊的赖声川,现代打击乐的朱宗庆和现代茶道的林谷芳等,他们大多都是70年代从海外学成回到台湾。他们既有国际意识,又多年在传统文化中侵润体悟,每个人在设计作品、策划项目时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化,把沉睡的文化资源变成“活”的生命感悟和当下的生活认同。未来10年,大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培育类似这样的文化创意领军人才。 我们多次前往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创意考察,看到台湾的许多大学和公共文化机构都重视对市民创造力和美学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加强创意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意青年人才的培养。比如,台北艺术大学非常注重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新兴科技手段结合起来,而台湾政治大学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专门训练大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和管理能力。 台北故宫还会经常邀请来自各个产业领域的设计师研读经典名作,如欣赏黄庭坚的书法、观摩黄公望的绘画,参加各类工作营、研讨会、创意论坛、设计研习营,训练设计团队的美学感知、创意思维、文物品鉴、数字加值和文化营销等技能,启发这些设计师们从生命深处去理解这些文化艺术的内在精神,然后再运用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 类似这种职业化的创意培训在台湾很多,台湾很多文博机构和遗产单位都积极主动地融入文化产业中去,在他们看来,“old is the new”,要让传统的东西焕发出新的生命。设计是很重要的文创手段,设计让无形的文化因子直接附着于物质产品,从而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终让文化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因此,台湾的文博机构非常用心去影响设计师,让设计师形成一种内在的习惯和行为的自觉,真正去敬畏、理解和活用中国元素。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创业者必须有两个应坚持一生的习惯,一是经典阅读,不仅是读书,还包括欣赏歌剧、观看经典戏曲和舞剧,欣赏历史器物和经典画作;第二是生命行走,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眼、耳、鼻、舌、身、意”去体验、感受世界和社会生活,最终将“经典阅读”积累的“文化素材”和“生命行走”积累的“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就是最好的创意之源。 我们发现,台湾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这两点的训练。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是马上进入社会工作,而是去欧洲或者台湾乡村行走一年,加深生命的体验,这非常像鼎盛于18世纪英国的“大陆游学”。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