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当前位置: 东方艺术网 > 评论 > 综合评论 >

中国文化碰撞中在公私之间

时间:2012-06-16 11: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当中国的经济崛起推动全国范围内兴建博物馆时,当政府把焦点放在增强国家支持的文化场馆发展上时,越来越多富有的慈善家和实验艺术的资助者正在兴建新的展览场馆,为新兴中国艺术家提供展示场所。
  公还是私,这不仅是博物馆的问题,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碰撞。这就是中国如何能在否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能变成一个文化和经济超级大国?答案看来可能要通过私人美术馆和博物馆来寻找了。
  当中国的经济崛起推动全国范围内兴建博物馆时,当政府把焦点放在增强国家支持的文化场馆发展上时,越来越多富有的慈善家和实验艺术的资助者正在兴建新的展览场馆,为新兴中国艺术家提供展示场所。“私人博物馆现在带头展览当代艺术,”从事促进中欧文化交流工作的菲利普·多德说。
  许多国有文化中心拒绝展览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实验艺术作品。相反,世纪之交兴建的私人美术馆和博物馆为当代艺术品提供殿堂,为作者提供联系西方收藏家的渠道。企业家现在抢着营建新的艺术阵地,但政府仍是艺术领域的主导:中国现在运营的3400座博物馆当中,只有450座是私人的。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负责人和艺术家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带头创建世界级场馆,展览全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
  一流的公立博物馆,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彰显中华文明最初兴起时国家力量与文化的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则把重点放在歌颂革命的苏式风格画作上。然而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中,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将成为主角,展品将反映变化中的中国社会。
  中央美院毕业生、现任职于旧金山艺术学院的侯瀚如表示,随着一些限制放开,“公立博物馆作为传统宣传机器的作用已经减弱”。他说,最终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可能成为大批公立场馆发展的模板。
  已经有迹象显示正发生这种变化,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由老工厂改造的“798”最近几年已成为首都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多德说,如果公立博物馆想战胜拥进“798”的中国年轻人,就必须像里面的美术馆一样富有创新精神。多德预测,在公立和私人博物馆的较量中,“两种文化的竞争最终将演变成合作”。
  不管怎么这都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相信最终会有一天我们在博物馆方面也会同国际接轨的。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