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年制四字蓝料款珐琅彩菊花纹六开光镂雕龙纹三孔葫芦包袱瓶
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在外来金属珐琅器的影响下移植而成的一个釉上彩瓷创新品种,时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器。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器形均不大,都是盘、壶、盒、碗、瓶、杯等小件器物。据统计,目前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500余件,弥足珍贵。 珐琅彩瓷始烧于清代康熙中晚期,经雍正全盛发展,至乾隆中期绝烧。此后的所谓珐琅彩瓷有粉彩料与局部珐琅料的混合彩,或是在粉彩瓷器的边饰或纹样的某一部位施珐琅料,或施玻璃质的料彩来顶替珐琅彩,都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珐琅彩了。 各个时期珐琅彩瓷的特点如下: 1、康熙珐琅彩瓷 使用进口珐琅彩料,颜色只有月白、白、黄、绿、深亮绿、浅蓝、松黄、浅亮绿、黑色等几种;施釉很厚,表面往往有极细的裂纹;因烧制技术所限,一般在器沿的釉和外壁珐琅底色釉的交会处有一条细缝;多模仿铜胎画珐琅,喜在各种色地上彩绘,装饰题材都是有花无鸟的图案花,以缠枝牡丹、月季、莲花、菊花为常见,描绘极精致,但图案和施釉略有单调之感;器底有胭脂红或蓝料“康熙年制”宋体款,个别则为阴文刻款。 2、雍正珐琅彩瓷 雍正前期,珐琅彩瓷所施彩料和康熙时期一样,也都是进口珐琅彩料,在风格及特征上都与康熙珐琅彩瓷相近。 雍正六年,清宫自制珐琅彩料获得成功,使珐琅彩瓷的制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特点是:摆脱了仿效铜胎画珐琅的风格,除一部分色地珐琅彩还带有某些康熙遗风外,大部分珐琅彩则直接以纯白釉为地,运用中国传统章法绘画,精致细腻的胎骨,晶莹洁白的釉面,就像白纸一样映衬着珐琅彩绘,尤见秀美雅致;对珐琅彩温度的控制已经得心应手,白坯里外都上釉,珐琅彩也可以画得很薄,不再有珐琅彩釉面开裂的现象;装饰题材由康熙时期只绘花枝不绘鸟的图案转向花鸟、山水、竹石、人物,并配以书法精美的相应题诗,而且在题诗的引首、句后也都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色或拷红印章,其印文多和图绘诗文相应,将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融合在一起,达到既瑰丽又高雅的艺术格调;外底均署年款,以蓝料彩“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宋錾体印章式款最为多见,款外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极其规整,像是用刻好的图章印上去的,也有少数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无边栏,也有署青花款的,所见有“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 雍正皇帝特别喜爱蓝彩和墨彩的瓷器,这一时期的绿彩和墨彩珐琅彩瓷就更为精细。此外,雍正朝还创烧了一色水墨、蓝料和胭脂红珐琅彩瓷。这一时期的珐琅彩作品可以说是清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彩名贵的品种。 3、乾隆珐琅彩瓷 乾隆珐琅彩瓷基本上继承了雍正风格,一部分是白地彩绘,另一部分器物则风行色地开光图案,有的结合青花和其他色釉装饰;装饰题材以花卉、山水为主,其中的青山绿水尤为突出,还有一些表现歌舞升平的题材,还出现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西洋人物故事画面;绘画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西方绘画的特点,如画山水注重远近透视的变化,人物脸部的渲染具有油画的装饰效果,有的甚至完全仿西洋画意;款识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两种,以楷书款为多,多有双方栏,楷书款也有少数年没有方栏的,均为料款。 此件珐琅彩包袱葫芦式瓶器形规整,制作精细,以雍正皇帝最喜爱的墨彩为底色,其上绘以色彩丰富的珐琅彩,釉质莹润如玉,色调明快艳丽,多彩菊花纹彰显文人气息,金彩龙纹彰显帝王威严,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此器既具有康熙色地珐琅彩的遗风,也具有雍正珐琅彩特有的时代风格。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五日,柏唐阿邓八格持来包袱葫芦式瓶样一张,说郎中海望传,著照样做珐琅瓶一件备用,记此;十月二十八日,做得包袱葫芦式珐琅瓶一件,内务府总管海望呈进,讫。该器历时十月方成,其制作精细程度可想而知,而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再没有别处提及包袱葫芦式瓶。从此器上出现的“藕荷”等雍正六年以后才有的珐琅色上判断,其烧造时间应在雍正六年以后,也与内务府档案记载相吻合。雍正珐琅彩瓷多为盘、碗等小件器物,瓶类极少,似此30厘米以上高度的瓶子更是极为罕见;雍正珐琅彩瓷多绘花鸟、山水、竹石、人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画气息,像此瓶绘花卉、龙纹者绝无仅有。此器异常珍贵,其价值无法估量。
李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