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画道之悟 ——陈春剑专访

时间:2013-02-18 15:17来源:未知 作者:卓艺梵程 点击:
画道之悟 陈春剑专访 记者:看了您的资料,让我想起古代杰出画家王冕,他是浙江人,自号梅花屋主,放牛时因荷花燃起了绘画的欲望,在艰苦的条件下能百折不

  画道之悟

  ————陈春剑专访

  记者:看了您的资料,让我想起古代杰出画家王冕,他是浙江人,自号“梅花屋主”,放牛时因荷花燃起了绘画的欲望,在艰苦的条件下能百折不怠、自学成材,这些跟您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

  陈: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割草放牛、砍柴种地许多农活都经历过,也耳濡目染之自然美的熏陶和馈赠,提起荷花,深感亲切,那是我作品中创作最多的题材,回想过去,感慨万千,我总觉得年轻时的艰苦磨练是我一生的财富。王冕是超凡绝世的画坛圣手,作为后人更要传承他那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凡成就事业的人,不一定占据了最好的开始,却一定能用心做到最后,就因为这样的专注和认真,最终走向了成功。

  记者:2007年您获得本科自考文凭,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当时的您在绘画上已经卓有成就,可为什么还要花四年的辛苦与努力获取一个本科文凭呢?

  陈:每个人都有自我人生观的定位。人生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一边走一边学,只有这样的“充电”才能让自己更加自信,更有活力,更有内涵,也更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问我为什么要花四年的辛苦与努力去获取一个本科文凭?我觉得一个人读书也好,做学问也罢,有些东西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为的就是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灵。就说画家吧,要画好画,必先学好做人,古人有画如其人之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故读书修品成为传统画家终生之修为。

  记者:绘画最初只是您的兴趣和爱好,而现在您是专职搞美术创作,这种转变对您的画或者绘画心态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陈:我孩提时就对写写画画蛮感兴趣,这一爱好是来自自然。然而摸摸索索一路走来,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从开始的写实手法和肌理美的追求入手,逐步转向水墨的笔触美,又到艳丽、西洋化的色块美,从精细入微的工笔到放纵的大写意,也走过前卫,最终又不由自主地回归水墨,应该说所谓的创新是自然而然的本性流露。而对花鸟画的创作感受最深的还数写形容易,难于传神,花鸟创作不是自然物象的模拟再现,而强调主观的意念和意境创造,是画家人格、灵性、阅历、修养、才力、学识和经验的综合体现,艺术的流传,贵在神韵不在形貌,貌可习学而至,神非领悟不来。

  在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除了审美观念、艺术思想、题材及意境上有了创新外,还必须审视表现的技术问题,而现代工笔花鸟画从观念到技法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打破了传统花鸟画工写分径的画法,不再一味谋求照片的真实,而更讲究意境、虚实、诗意、情趣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新的审美意识和哲理。通过多年对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的认识与探索,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精髓,同时,也让我对工笔花鸟画的趣味性、品味性、文学性有着更为宽广的了解。

  记者:很喜欢您的那句“在现实世界,花草虽小,却与四时更迭相连;在精神世界,花开花谢,又与人们的情思相牵。”大自然的变幻莫测给您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画一朵花就是画一个世界,一个装得下画家奔驰的思想感情的世界。画家无论描绘任何一个对象,都要有生活的植入和感情的付出,每当我走进自然,面对自然,或闭上眼睛用心亲近自然时,总能感受到那智慧的机锋,造化的奥秘与诗意的境界。

  在艺术中,我从追求自然与平淡,到透析事物的本质,时常不自觉的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还寄托了枯枝和残花,以第三只“眼”捕捉物象的残缺美和内在美,借以寻找生命的兴衰过程。时常自问:物质不灭,生生不息,当那些曾经茁壮鲜丽的植物渐渐干枯,走完了全部的生命历程后,又从一种生命形式转向另一种生命形式时,那是否是生命壮丽的乐章,老子道家思想的出发点都是返本复初,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圆圈。“道”是广大无边的,万物从“道”中分化出来以后,就生生不息,周流不断地进行,当万物的运行最终要离开“道”的时候,就剥极必复,又回到原始的状态。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静”,而“道”的状态又是一种自然虚静的状态,那么,做任何事就要以“道”为标准,都要笃守虚静,都要符合于自然。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深蓄厚养,储存能量,只有摒弃,智巧嗜欲的骚乱,达到虚静的心境,就能与道同使。我曾经1997年创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新生》和2001年创作的参加中国美协赴澳大利亚中国画展并获优秀奖的《生生不息》及2007年分别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央党校收藏而创作的《松风鹤影》、《馨》等作品中,都刻画了生命兴衰轮回的痕迹,抒发了自己心灵深处的那种心情。

  记者:曾看到一篇报道您的文章,副标题叫“用画作向世界宣传金华”,是您拉近了世界与金华的距离,而您俨然已经成为金华系列的标志性画家。那么除了金华风物外,在创作题材方面近期有什么新的探索吗?

  陈:我是普通农民的儿子,是从黄土地里出来的画家,家乡的风味特产总会让我激动不已,画而不倦。多少年来,佛手系列、草莓系列、荷花系列以及田园系列······数百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亮相,博览会上夺冠,以这独特的方式展示金华,也让世人更了解——江南还有座金华城。

  新的探索么说不上,新的工作目标正在进行时:计划五年时间,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以白描写生方式对自然界的奇花异草、珍禽鸟虫······零距离的写生,真性情的创作,用心灵去领会和探索工笔画的写意性,突破自我。到目前已完成100余种花卉植物的近200幅白描稿。我想在不久的时间里,会有感动自己、打动观众的新作问世,也许这是我作品风格自然的回归。

  记者:无论是生活还是画画,您似乎一直在不断寻求进步与改变,那什么样的境界才是您所要追求或者达到的理想境界?

  陈:画,最终都是画家的情绪表白,人们时常把画画称之为修身养性。然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形形色色的画家让人眼花缭乱,又有多少画家在为生计而满头奔波,更有画家甚至把修身养性急成了“乱性”,为什么?在我看来,还是心态在作怪,杂念太多,而杂念成分多了画品能高吗?画家的内美及主客观意识,不仅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否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关系,后者更具花鸟画艺术的特征性。

  在长期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亲和自然、幻化自然以及大量的写生创意过程中,参悟出在创作上尽可能做到“至真至难”,真,即表达真性情、真感受、真认识、真意趣;难,即经过艰苦探索所寻得的难能可贵的手段。如今的我,习惯于放笔直取,表现自我,表现本心,在理性和直觉的结合上把真情实感的表现秩序化,把自身置于大自然。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同归的艺术境界。

  画画,那是我的精神世界;画画,更是我的生活方式。

  (摘自2009《艺术与投资》)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