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位思想活泼的学者,在诸多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孔子也发表过有关工艺美术和绘画的理解。 《论语》中孔子谈有关服装色彩的看法: 子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乡党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篇》) 古代是以黑色为礼服的颜色,因此稍稍近于黑色的绀(天青色)和緅(浅绛色),都不能用来镶边,为其他颜色的衣裳做装饰。故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用这两种颜色装饰自己的衣服。红、紫两色为官服之色。红色又是正色。 在孔子看来,礼服、官服和便服要做严格的区别,这是把服装的色彩与是否遵守“礼”的问题联结在一起,同时区分等级的服装色彩,是体现“仪”的一项重要形式。 孔子论绘画的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商,即子夏,子夏名卜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形容女子笑的好看,眼神顾盼很美。“绘事后素”是说先有白底子,后有画。这是讲文与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也都有表现本质的形式。“素”是质,“绘”是文,文是表现质的。 孔子强调绘画寓褒贬别善恶的作用,同“使民知神奸”论实质上一样。孔子要求文艺为礼教服务,是他的文艺观的核心。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