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当前位置: 东方艺术网 > 评论 > 艺术评论 >

黄土画派——刘文西

时间:2012-06-25 16:4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他一生钟情黄土高原,创立了扎根于黄土地、令中国画坛为之瞩目的黄土画派;他每年都花大量时间奔赴陕北,足迹遍布广袤浩瀚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与陕北老乡结下深厚友谊。他几乎每天都会一头扎进画室,将陕北人民那特有的个性与气质记录在画卷之上……他,
  他一生钟情黄土高原,创立了扎根于黄土地、令中国画坛为之瞩目的黄土画派;他每年都花大量时间奔赴陕北,足迹遍布广袤浩瀚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与陕北老乡结下深厚友谊。他几乎每天都会一头扎进画室,将陕北人民那特有的个性与气质记录在画卷之上……他,就是著名画家刘文西。
  如今,80岁高龄的刘文西仍躬耕不辍,饱蘸着一腔热情努力创作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以赞颂千千万万属于黄土地的人们。用心血绘制长卷赞美黄土地的主人
  78米仍不是最后的终点
  一顶蓝色的解放帽,一身朴素的灰衣服,这几乎成为刘文西标志性的装束。在他的家里除了简单的家具,家中堆积着的大量资料和画册,处处可见他至今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延安作风。他虽然人在城里,但心却和陕北紧紧相连,当谈到所创作的无数朴素善良的陕北老乡时,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数十年来,在刘文西的笔下人们总是能看到无数劳动人民鲜活、生动的身影,仿佛他们就在画面中,正笑盈盈地向你走来。《同欢共乐》《祖孙四代》《转战陕北》《知心话》《沟里人》《北斗》《解放区的天》《山姑娘》《虎娃》《黄土情》《湾湾黄河滩》……刘文西那亲切质朴、雄浑大气、勃勃向上的画风,与扑面而来的黄土气息,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美好而隽永的回味。
  虽已画过难以计数的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的作品,但刘文西始终把一颗赤诚之心放在黄土高原。这位将陕北当做灵魂之乡的画家,无论在何时何地,也绝不放弃用画笔去赞扬、讴歌朴实的陕北人民。如今,他不顾自己80岁高龄,用艺术家的豪情壮志,和心中涌动的热情,整日辛勤伏案,将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画到了长78米,高2.1米。可是,78米并不是长卷最后的终点,刘文西说:“目前我还画得动,我一定不会停下笔。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画下去。我会尽全力抓紧多画一些,因为对于历史来说,这样的创作远比搞展览有价值。我多画一段,就能多记录一段时下人民的生活状态。”
  “我是每一段画6米,然后再一点点地拼接起来,这就像是把陕北一点一滴地组合起来。我最近正在画的这一段反映的是枣乡金秋,画了许多在枣树中劳动的陕北老乡们”。说起这幅长卷的来由,刘文西非常感慨:“其实我在1983年就开始创作了,后因当西安美院院长忙于行政事务,长卷就一直搁到了2005年,在时隔22年后才开始重新提笔创作。”
  刘文西笔下已诞生过那么多陕北题材的巨作,但为什么还要用如此巨幅的长卷来反映这片土地特有的风情呢?刘文西的回答是:“单张作品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分量,还是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说,秦俑之所以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就是因为秦俑方阵是一个庞大的组合,这种规模的雕塑系统举世罕见,如果单独靠两三尊秦俑,那肯定无法成为世人瞩目的奇迹,我的目的,就是想让这幅表现陕北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长卷惊动一下世界。”
  黄土画派的发展始终遵循《讲话》精神
  人民是艺术最重大的主题
  在各种座谈会、研讨会上及其他场合,常常能见到刘文西从怀中掏出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一本小册子,语重心长地教导画坛后辈、青年学子们:“这上面印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本书我一直珍藏到今天。《讲话》告诉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艺术题材中最为重大的主题。”
  刘文西一生的艺术创作,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讲话》精神,他所开创的黄土画派,始终将笔墨集中在塑造劳动人民和人民领袖上,这几乎成为中国画坛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对中国画坛产生深远影响。
  黄土画派以风格鲜活、豪迈、淳朴的人物画创作为主,刘文西坦言,要想将人物塑造得出色,的确很难。首先要下很大工夫,学习西洋画科学的造型规律,掌握严格的造型能力。“也许就是一根线之差,人物的表情就画不出来,画面上哪怕就是一点点的差别,人物的个性、心里状态、思想面貌就表现不到位。黄土画派的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艺术家们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到广大劳动人民中去,才会有挖不尽的素材、画不完的题材。所以我们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要反复到陕北去,去看那里的人、看那里的景。假如艺术家对表现的事物不熟悉,肯定无从下手,这都是毛主席早都讲过的艺术规律”。
  当然,刘文西被许多百姓熟知喜爱,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画坛的巨大声望,更是因为13亿中国人都收藏有他的作品――每张百元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像原版就出自于刘文西之手。刘文西说,自己此生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见过毛主席本人,但他为何能将毛主席的外形和神韵画得如此逼真传神呢?为此,刘文西给我们讲起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1957年,为了寻找毛主席在延安留下的足迹,还是浙江美院四年级学生的他背着行李铺盖,坐着敞篷卡车,第一次走进了延安,为毕业创作寻找素材。年轻的刘文西走过了杨家岭、枣园,连吃住都在毛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旁边。刘文西说:“毛主席走过的路我要走,见过的人我要访问,出的书我要看,这是因为毛主席常常跟群众在一起,因为他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深入陕北80余次收获老乡深厚友谊
  一辈子只画陕北没第二个心思
  刘文西跟陕北的深厚感情,从他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儿子叫刘丹,女儿叫刘山花,合起来就是山丹丹花。刘文西说:“我很喜欢山丹丹花,它是陕北特有的一种花,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却能开得那么鲜艳,生命力非常顽强,就像陕北人民。”
  “我一辈子只画陕北,没有第二个心思,我的作品就是要歌颂生活在陕北的劳动人民”。这么多年来,刘文西深入陕北80多次,足迹遍布陕北的26个县,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可以说,他对陕北这片水土和这里的人早已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产生出深厚的情谊。“陕北人朴实、善良、勤劳、厚道,他们与这块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将他们的精神面貌传神地勾勒出来。比如说秦俑的每一个形象都有时代感,还有关中人的特点。我对众多劳动人民的描绘,其实就是在塑造历史和人物,刻画他们的性格、表情、内心,这是时代需要的,也是历史需要的,后人会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这个时代陕北人的真实风貌。”
  刘文西告诉我们:“我笔下的陕北人,一定是最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触动我的心灵,激发我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奉献最艰苦、最实在,他们是品质最高尚的群体,他们不会向社会索取,他们的一生就是流血、流汗、奉献。”
  我们采访时,在刘文西家中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这不是刘文西曾画过的陕北女孩的原型白东芳吗?当年刘文西在陕北以白东芳为模特创作时,白东芳才9岁,现在已人到中年,眉目依然聪慧清秀。白东芳告诉我们:“刘老师为我画画的事乡亲们都知道,都说这个大画家能吃苦、了不起。老人家眼下身体不太好,我专门从陕北过来照顾,刘老师只要画起画来就不顾身体,我准备在这里多待些日子。”
  接受我们采访时,刘文西压根不谈生活,只说艺术。谈到如今的艺术环境,刘文西有着自己的看法,期待画家们多将视角和笔触投向人民。他认为在当前艺术市场多元化的状况下,画家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艺术家要凭良心工作,要以提高笔下的绘画水平为己任,不要躲在画室里不深入生活,不为人民服务,更不能光盯着眼前的利益”。
  如今,黄土画派最被人们所称道的就是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的人物画。在刘文西眼中,人物画没有灵魂就没有历史价值,是不经看的。他意味深长地说:“艺术家心中有了广大的人民,想着为人民做事,那么他的灵魂和作品才是健康的!”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