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网移动版

东方艺术网 > 艺术合作机构 > 阿年艺术馆 >

阿年随笔---谈品茶之趣(一)

                                                                      
       
         从小喜欢喝茶,也是受父亲影响。那时家境不好,可谓一贫如洗。但父亲曾是杨家的五少爷,喝茶便早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了喝茶的条件,可喝茶的习惯却再也改不掉。于是退而求其次,改喝“加班茶”。“加班茶”,是成都人调侃喝剩茶的别称,说再具体一点就是在茶铺选那些别人喝过余留下的茶。我家隔壁是闹市中有名的中心茶社,每天出入茶客不下百人,在这里选几碗余留的浓茶倒也不是难事。好在那时节喝“加班茶”的人不少,倒剩茶也不显丢人。我每天照例要去三次茶馆,中午、下午放学,临睡前,因为父亲、外公都要喝三道茶,尽管是剩余的茶,可多倒几碗放在一起,也颇有味,有时浓得和新沏的茶竟无两样。奇怪的是这算不得卫生的习俗,可不见生病,照外公的说法这是“喝百家茶延百年根”。
        我那时不喝茶,觉得茶苦,难咽,可看见老人们喝得那么上瘾,我也偶尔吞一口,殊不知,日子一长竟也觉得喝凉水无味,也开始喝淡茶,仿佛也只有茶才解渴。
        后来条件稍有改善,我当了学徒,一是没有功夫再去茶铺倒茶,二也觉得有些寒酸,便挤出钱来自己买茶。成都人爱喝“三花”茶,当然不是一花、二花不好,是级别高的茶价钱贵,而且嫩叶不经泡,喝三花则是又实惠,又不丢面子,所以“三花”一俏就俏好多年。三花,我不敢问津,四花、五花也难光顾,我中意的是“花碎”,即没有等级的茶末,虽说是茶末,可价钱低,据说其中还渗有许多不成形的等级茶,很受贫民茶客青睐。只是买这种茶艰难,常常还未面市,“内部”便分配给至爱亲朋了,尽管我四处托人,大多时间也难搞到。而一买也总是一斤两斤的买,哪怕是借钱也要多买,因为托人不容易。每次买到茶,总要分一半给父亲,父亲总是用一个纱布袋装好再泡,说这样泡得久,喝时还不含“满口钻”,大概这便是我见过的最早的袋泡茶了,只可惜那时不懂什么叫专利,要不兴许还能弄出点名堂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茶越喝越精,发展到后来,也开始学点茶道,讲究起喝天下名茶,喝新茶,甚至茶具也一换再换。当品过了台湾的高山乌龙,正宗的西湖龙井,洞庭君山雪芽、黄山毛峰、信阳毛尖之后才发觉各种名茶在当地喝才有味,这与气候、水质和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好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也会产生一方名茶随一方神的效应。当然这只是我的认识,不一定有道理。喝到最后,我还是无法品像铁观音一类的上等名茶,更难领会其精髓。特别是这些年茶叶成了高层次的消费品,精美无比的包装、宣传,把茶装扮成了儒雅新宠,随时你都可以收到这象征文化含意与消闲之风的赠品。遇上节日,家中的茶叶会摆满一大橱。茶叶不像酒,越放越醇,茶放久了那味儿兴许就变了,于是常常这手接过,那手便匆匆又送出,惟恐送迟了,不新鲜被人笑话。
       我曾经不止数十次的尝试着自品这些名珍,可总是泡不出味来,还是觉着四川的花茶好喝,花毛峰、碧潭飘雪、蟹目香珠、雀舌香毫、茉莉银针,这些茶一有了茉莉或是珠兰的点缀,便让人清心明目,口齿生香,喝起来颇觉畅快,仿佛也体会到了陆羽《茶经》中的三味。对我的这种独好,省外的文人朋友说我俗,说茶讲究呷、品,哪有一个喝字可讲,说品茶,品本色,以素为上,加了花便有了粉黛气,哪有清雅上乘之说。可我不管这些理论,依然我行我素,即便到了天涯海角,我也照旧随身带着四川花茶,一路飘香。
    四川在唐代便是著名的产茶圣地,那“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便道出了千年的玄机。人们知道文君当炉之后,文君茶也名传巴蜀。继后的峨眉“竹叶青”更是饮尽了天府风采,让那些无法接受“花薰”的雅士也有口皆碑,这也是不带花的绿茶极品,奇怪的是,这种茶我喝起来竟有峨山奇卉之妙,我想这不会仅仅是乡恋情结。
    在吉隆坡、布鲁塞尔、鹿特丹、温哥华、伦敦也有一些茶客,他们也喜欢喝四川花茶,只要我一去,总会问带四川花茶没有,看来真正能脱俗的人倒实在不多。
在云南,我多次品过天下一绝的普洱,知道茶也有百年存放的精品、神品、妙品,也知道茶也有越久越陈,味越浓越醇之说。一见那特有的琥珀汤色,一品那特有的古道味,叫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甚至忍不住要去寻访茶马古道,去回忆历经世纪风云的沧桑……
一种茶,能引出一段历史,一种茶又谱写了茶文化的悠久篇章,这似乎已超出了品茶的本身,演化为一种诗情。
    我也有好些普洱,除了云南朋友送的,我自己在思茅买了好些正宗厂家的七子瓶。原准备储存起来,百年后成为绝品,那时与朋友们分享该是何等的畅快,我一细想,我等不到那一天,还是早早送人吧。可如今送普洱也不时新了,自普洱炒成神话后,满市普洱叫人有些发怵。还是放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下一代品尝更有意味。
       为了门面之光,我买了好些玻璃罐,陈列一批国内叫得出名的上等好茶,不图自己喝,为朋友们选用。每逢三五知己,便拿出一二品来炫耀,以示本人也是品茶的行家,总之讲得天花乱坠之后,还是以花茶生津。
        最近收到一册曹鹏先生编著的插图本美文——《闲闲堂茶话》,全书共分“功夫茶话”、“名茶品饮札记”、“中国茶文化巡礼”、“闲品茶书滋味长”等篇章,内容丰富,文笔清新,让人开怀。特别是“功夫茶话”一节,让我喝了几十年茶的人才知品茶还有那么多的讲究,那么多的说法,那么多无穷无尽的趣味。列举的一百二十个条目洋洋大观,又堪称为茶典,十分绝妙!
        早几年在新加坡,我曾与鸟节坊留香茶艺馆东主有过一面之交,他送我自办的茶刊《留香茶话》至今还珍藏于斗室。那时像这样的报刊少之又少,哪像如今,只要舍得下功夫去寻访,便能买到不少有关茶文化的好书。
我新近买的《文人品茗录》与《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便令人爱不释手,这两册书中选录了鲁迅、林语堂、郁达夫、周作人、梁实秋、冰心、贾平凹、余秋雨、董桥、周瘦鹃、秦牧、黄裳、陆文夫等上百位名家之作两百余篇,读这些美文,再品香茗,其乐、其趣,才真算得是人生难得的“柔软时光”!
        古人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遥想纤手捧盏,红唇细啜,凝目兰芽玉蕊,林舒叶展当是何等快慰之事。可惜我没有那么异想天开,我一日之中有茶相伴已十分知足,更不敢有过多的奢望。只是,倘若一日不喝茶,这枯燥与烦闷便三日不得消停,当然这算不得嗜茶如命,但至少是无茶无神!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