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称: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  随便踩踩

跨界领航,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018首场跨学科艺术公共项目在微观生物学中启幕

时间:2018-05-21 15:13来源:未知 作者:卓艺梵程 点击:
对于非生物学科专业人士而言,我们了解到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受到权威认证的研究结果,然而在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发明和发现不断发生着,它们或许将很快被推翻,或许将在未来通过不断演进,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对于学科的介入

  对于非生物学科专业人士而言,我们了解到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受到权威认证的研究结果,然而在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发明和发现不断发生着,它们或许将很快被推翻,或许将在未来通过不断演进,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对于学科的介入,就显得格外令人期待,因为彼此的沟通,极有可能激发出双方都未曾设想的结果,尽管这种结果在短时间看,首先是一种审美上的、不够实用的艺术品。

  从另一层面而言,艺术可以观念的运用科学成果,以审美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这种转化是科学研究所不具有的,艺术的表现力可以制造事件,并引发社会更大范围对某一新兴事物的关注,甚或其他层面的思考。

图片1.png

  Eduardo Kac 绿色荧光兔

  2000年,艺术家卡茨(Eduardo Kac)在科学家的协助下,运用GFP(绿色荧光蛋白)创作了一件全新作品《绿色荧光兔》,在普通环境下,Abla是一只白毛红眼睛的普通兔子,照射蓝光的环境下,会发出明亮的绿光。

  Abla在2000年这一特殊年份诞生,恰逢人类对千禧年的恐慌情绪,一时激起了公众反应的轩然大波,作品和艺术家都饱受争议。大多数人并不知道GFP,而突然出现了一只会发荧光的兔子,这看起来的确有些令人不安。“我改变了生命的编码,通常我们会认为它是不可撼动并且会永久存在的”,卡茨说。

  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专业的魏颖,专门从事(泛)生物艺术的研究,同时她也是一位艺术策展人、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泛生物艺术工作室”(PBS) 创始人。2018年5月12日,魏颖作为嘉宾之一与艺术家、研究者、跨媒体实验室Dogma Lab联合创始人徐维静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主持了一场名为“作为未来材料的红茶菌”的微生物艺术工作坊,从(泛)生物艺术的角度,进行多角度的演示例证,并带领参与者共同体验生物材料的艺术延展性。

图片2.png

  “作为未来材料的红茶菌”微生物艺术工作坊现场

  此前,中央美术学院率先提出的“艺术与科技”课题,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创意能量(Creative Energy)”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艺术研究理念高度契合的基础上,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有望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开展多领域、多媒体的艺术研究,通过国际化、多领域的艺术合作,汲取更多创意能量和灵感来源,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到现代汽车“携手共创更好未来”的宏伟愿景以及实力践行。

  “作为未来材料的红茶菌”工作坊是现代汽文化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推出的2018年度公共项目的重头戏——艺术与科学实验室系列的首次活动,在讲座实验中,两位嘉宾带领观众通过培育红茶菌面料和繁殖微生物绘图感受生物与艺术的融合,引导观众探索那些可以保护自然生态,发展更美好未来社会的未知地带,并通过活动进行科学、艺术、音乐与汽车品牌的跨界实验,为艺术爱好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跨界”自古就有,如今更是频频被提及。近年来对于跨界呼声的高涨,意味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氛围的发酵,实践者们无疑对更加开放的格局视角,以及更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的新追求。

  打破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的壁垒,加强各“界”之间的交流,才能激发更多的创造性。对于现代汽车而言,品牌旗下的文化中心作为专业优质的综合文化平台,正在领先找寻更多跨界交融的可能性。

图片3.png

  正在培育的红茶菌

  图注来源:艺术家、跨媒体实验室Dogma Lab联合创始人徐维静提供

  在工作坊的前期讲座中,卡茨的荧光兔被重新提及,作为生物艺术历史中的经典案例,无论从生物学或艺术创作的任一角度,都具有向前演进的可能性,以相互激发出新的创造火花。

图片4.png

  红茶菌的培养过程

  图注来源:艺术家、跨媒体实验室Dogma Lab联合创始人徐维静提供

  魏颖倾向于“泛生物艺术”的思考方式,即使用生物学观念或生物材料、技术来进行创作,她认为,“泛生物艺术”相较“生物艺术”,范围更为广泛。

图片5.png

  魏颖在“作为未来材料的红茶菌”微生物艺术工作坊现场

  “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艺术创作,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但‘泛生物艺术’,就相对容易一些。比如说,作品题材中涉及了转基因技术,讨论它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比直接使用转基因技术创作作品要简单很多,但是它同样涉及了生物题材,对于艺术领域来说也是全新的。”

  谈到泛生物艺术更多的可能性,魏颖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对人的改变不亚于宗教,这在今后会越来越深刻,我现在的感觉是,在中国很多生物科学层面的东西对个人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但是一旦技术成熟、成本降低,这个概念将更加的具有实操性。艺术不是科学,但它的所引发的思辩性讨论对社会有意义的。” 在讲座中,魏颖从“培养皿作为画布”、“样本来源的社会性”以及“智慧微生物”的角度,以具体案例勾连对于泛生物艺术的发展可能。

图片6.png

  魏颖在“作为未来材料的红茶菌”微生物艺术工作坊现场

  对于不同于生物科学与技术工作者,艺术家面对关于未来的诸多可能性提出的问题都是从对未来的畅想和深刻的思考出发的。生物艺术家的创作皆是建立在科技和逻辑上的,对于未来的先锋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以功利性为先,更多的考虑其哲思和发人深省的观念。

  徐维静在讲座中首先针对菌丝体材料进行了介绍,从菌丝体的产品开发、作为隔温材料和建筑材料,甚至是未来食物等不同角度进行发想,以实验的方式考验自然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红茶菌的菌膜酷似海蜇的皮,被称为“海宝”,是一种生物薄膜,央圣马丁学院的设计师Suzanne Lee运用有机醋、砂糖、红茶菌和绿茶等物质,“种”出了一件有机夹克。

图片7.png

  左:徐维静;右:魏颖;“作为未来材料的红茶菌”微生物艺术工作坊现场

  在当日下午的活动中,参与者与艺术家们现场互动,学习培养红茶菌的方法。这些培养的红茶菌后续经过一个月生长和晾干,才能最终生成环保材料。参与者还将在6月23日再次来到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参与和见证最终作品的完成,收获自己的环保“成果”,敬请期待。

图片8.png

  徐维静

  生物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根基,就是去创造新的生命。所有生物艺术要实现的前提,都基于当代的生物技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当中,我们人类不断地去想象各种各样的生物出来,而有了生物艺术之后,无疑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增添了丰富可能性。

图片9.png图片10.png

工作坊现场

  2018年,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将推出一系列跨学科公共艺术项目,试图引申出不同领域知识的交融碰撞,带领公众一同体验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敬请关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来参与本年度精彩不断的跨界艺术体验吧!

(责任编辑:卓艺梵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